幾天前,幾位專家在主要制造業城市舉行的實體經濟論壇上提到了一個共同話題。中國制造業正在加速“先老后富”的進程。我們應該警惕制造業比重的過早下降。
數據顯示,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2.45%,達到多年來的峰值,隨后出現波動和趨勢性下降,年降至27.17%。
然而,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的比重下降得太快、太早。美國在27年內下降8.1個百分點,日本在23年內下降2.8個百分點,而中國在13年內下降5.3個百分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程師張在年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她發現,只有當日本和韓國的人均gdp達到較高水平時,制造業的比重才開始下降。目前,中國遠未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制造業比重已“提前”進入下降階段。
“制造業是國家產業體系和獨立可控產業鏈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制造業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一旦比重下降過快過早,可能導致產業空洞化,威脅產業安全,制約創新發展,甚至下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張說。
三明治制造:股息的消失和成本的飆升
張不止一次地感到,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正成為引發制造業龍卷風的蝴蝶翅膀。“年收到的一些訂單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態,這確實有點不可持續。”
作為柳州省柳州市一家機電企業的老板,張已經涉足該行業10多年,今年的壓力尤其巨大。這家工廠所需的銅價格在一年后遭受了猛烈的沖擊。收到訂單時,銅價僅為每噸45000元,而現在購買原材料的成本為65000元。
“小企業已經缺錢了。只要市場上有幾場風暴,如果說船沉了,船就會沉。”張甚至有最糟糕的計劃。畢竟,他的許多朋友早晚會離開制造業。
盡管張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他始終相信“制造業是一個好企業”。珠三角制造業基礎良好,上下游產業鏈完整。收到海外訂單后,可以組織人員開始工作。配件自給半徑不超過10公里,港口運輸距離也很近。忙碌的一年總有收獲。
張的想法確實代表了一大批人。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制造業憑借完善的產業體系、高素質、低成本的技術工人和相對較低的地租投入,確實形成了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搶占了全球市場。
免費技術咨詢: 13763334031
例如,早在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就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出的19.8%,超過美國19.4%,成為世界大制造業中國是世界上的制造業國家,并連續11年穩居世界。
但這些曾經是中國制造業成功基礎的因素正在悄然一個接一個地瓦解。
以勞動密集型紡織行業為例,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勞動力成本也逐年增加。早年,東南沿海地區紡織工人的工資集中在元左右,而中西部地區的紡織工人工資在元左右。但現在紡織廠招聘的工資是-元,很少有人感興趣。一些企業報告稱,“五年前,該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僅占20%,現在已達到60%
此外,銅、鋁、塑料等原材料市場也在“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生產數據,截至3月上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10多種原材料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電解銅同比上漲48.95%,鋁錠價格同比上漲32.5%。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透露,在最近的一次中,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業比例已上升至3月份的歷史水平60%,反映勞動力成本高的企業比例已達到36%,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業比例也達到33.5%。
張現在也在猶豫。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意開始“三明治化”。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因素增加,導致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一方面,隨著歐美高端制造業的回歸和東南亞低端制造業的崛起,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不再明顯。
投資信心不足:不敢投資或不愿投資
《21世紀經濟報告》的記者注意到,雖然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已轉為正數,但制造業投資已連續幾年下降。
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部主任鄒也分析了制造業投資低的現象。鄒認為,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業企業在外部經濟環境和新冠肺炎的影響下流動性緊張,這自然影響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信心。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制造業投資負增長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投資信心。“企業用腳投票,人力和原材料等一系列因素上升,提高了整個制造業的成本,極大地擠壓了利潤空間。對利潤沒有投資信心。”
根據中華全國工商聯的一項,當前凈利潤低于5%和5%-10%的企業占總數的近70%。這個利潤率很難彌補融資成本,自然也不可能刺激企業家的投資意愿。甚至將這一現象總結為“不想要”低利潤投資,不想投資前景不明,不敢投資方向不明,沒有錢投資,融資困難“。
根據上述企業家的觀點,企業家投資制造業的意愿下降是由一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企業反映最多、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企業稅務負擔沉重,另一個是融資成本高、融資難。
“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宏觀稅負水平在世界各地并不低。盡管近年來國家在減稅和減費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企業管理層仍面臨壓力,減稅和減收費的空間仍然很大。”這位企業家說。
柳州興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算賬。即使企業不開工,也將支付銀行利息、水電、廠房設備折舊和其他費用。每月的成本約為500萬元,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將接近500萬元。老板幾乎是在為員工工作。
免費技術咨詢: 13763334031
“從長遠來看,誰愿意堅守制造業?因此,我仍然希望在非常時期給予一定的減稅。”張偉明說。
東莞市康達玩具禮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也表示,很多制造企業實際上都在賺錢,但流動性壓力很大,很多錢都放在了原材料上,所以訂單來的時候都很恐慌。在尋求銀行融資時,必須有抵押貸款。企業的設備和廠房大部分是租用的,向銀行借款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幾輪過后,許多老板放棄了擴大投資的意愿。”
新的制造計劃:技術授權和效率
許多專家表示,制造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全國327萬家制造業企業吸收了1.05億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人數的27.3%。如何防止制造業比重下降過快過早?
“制造業比重應保持在適當范圍內。”張發現,美、英、日、德等發達國家在完成制造業工業化的基礎上,仍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意在繼續保持高端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制造業比重甚至呈現波動反彈趨勢。
她建議,在推進中國制造業工業化進程中,不僅要促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還要密切關注制造業比重波動和調整的特點和趨勢,控制下降的時間和速度。比如,提高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利用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認為,各國和地區的資源稟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高水平生產要素將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源投入而變化。
免費技術咨詢: 13763334031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原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自然會增強逐步弱化,使相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成本優勢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根據李的說法,中國制造業比重的下降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它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積累并形成新的優勢。例如,雖然許多地區的制造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但低端制造業已經實現了向高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大大提高了效率。
《21世紀經濟報告》的記者還注意到,許多城市在年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制造業發展規劃,促進了新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緩解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趨勢。
特別是在杭州,第二產業的比重從47.8%下降到29.9%,在到的十年中下降了17.9%。杭州為此發布了“新制造業規劃”。建議杭州到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億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工業投資、工業技術改造總量和新引進項目投資“六翻”。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小家電制造商不得不面對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模式,這對生產線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機器人的易用性、高精度和部署,越來越多的制造商選擇使用機器人代替手動或專用機器進行自動升級。
可以通過簡單的編程控制機器人本體,限度地替代手工作業,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完成生產線的二次部署。廣泛應用于小家電的堆垛、裝卸、沖壓、切割、焊接等工序,實現了多元化、兼容、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