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父母,無論學歷有多高,無論獨立性有多強,無論事業有多成功,他們在育兒這一方面,依舊存在誤區。而這些誤區,哪怕是有些專門做教育的人,有時候也在犯。
三歲看老,這句話并是不"謠傳",因為在3歲之前,家長對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3歲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早教,孩子無論是在情商、智商還是人格健全發展上,都要更加完美,因此,三歲看老,絕不是謠傳,0-3歲期間家長對孩子的早教,也格外重要。
一、0-3歲拒絕威脅,正面語言的能量,比你想象的要大
家長為了"管控"孩子,似乎非常喜歡用"威脅"的語言,也非常喜歡向別人"炫耀"自家孩子的"劣跡"。
媽媽1號:"你再不過來,媽媽就走啦!"
媽媽2號:"你再不聽話,媽媽就只喜歡妹妹,不喜歡你了!"
媽媽3號:"我家孩子哦,一口蔬菜都不吃,特別挑食!"
果媽來給家長分析一下,這些話,給孩子的是怎樣的心理暗示。
1號孩子:孩子會覺得非常害怕,擔心媽媽會拋下自己,不再要自己。這時候,手上玩兒的東西,也不香了。這一次,孩子會和媽媽走,但是,孩子的安全感也沒了,時刻會擔心,媽媽會不會再次想要拋棄自己。
2號孩子:孩子或許表面會聽話,但是內心會覺得,媽媽偏心妹妹,不喜歡自己。這樣的孩子,不但沒有安全感,容易成為"討好型"孩子,而且也會對自己的妹妹產生隔閡。
3號孩子:將孩子的缺點暴露出來,孩子還要不要面子了?而且,這也是又一遍地肯定了孩子不愿意吃蔬菜的想法。
早教方式分析
1、威脅要不得,好好約定,才是長久之效
家長威脅孩子,其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夠迅速達到自己想要的要求。
只是家長要記住,這樣的威脅,不但會傷害孩子的內心,而且,威脅并不會一直有效。一旦威脅失效,孩子將真正變得不可控。
其實,家長只要耐心點,和孩子做個約定、進行商量,都是可以的。
就如我們家開心果,在游樂場玩了不想回家,我們會在去之前就約定好:"中午11點前必須回家,我們得回家吃飯。"然后到了10點40左右,我們就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抓緊去再玩會兒自己想玩的。
約定好、商量好,孩子心里邊有個預期、準備,等要走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心情落差。
這樣的方法不但具有長久之效,而且還更有利于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
2、正面的話,當著孩子的面說,效果太棒了
其實說真的,開心果也有很多讓我覺得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吃蔬菜完全看心情、有時候喜歡亂丟東西等等。但是,果媽只會私下里和果爸抱怨,在開心果面前說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對孩子正確的行為,我們毫不吝嗇地會去表揚,對于不太好的行為,我們不批評,然后會換種方式去教育。
就比如吃蔬菜,開心果不愛吃青菜,其實就是懶,不想嚼,覺得西藍花更好嚼一些。然后在和別人聊育兒的時候,果媽會特地說:"哎呀,我們開心果可喜歡吃蔬菜啦,從不挑食,青菜也吃呢!"
私下里,果媽會再對開心果說:"媽媽覺得,你肯定是可以吃青菜的!"小孩子,很好忽悠的!
其實,語言的暗示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你說孩子不好,孩子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真的不好。但你說孩子好,那么孩子也會相信,自己很好,并且朝著好的方向去做。
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二、0-3歲要的不是"聽話",而是規則感
婆婆:"你要聽話,這樣你才是一個好孩子!"
說實話,聽到婆婆這樣的話之后,果媽覺得,有時候辛辛苦苦學習如何育兒,就在老人一張嘴中,徹底崩塌。
因為這句話,果媽特地在開心果不在的時候,和她討論了一下,為什么這樣的話不要給孩子說。
家長說這句話,無非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父母讓做什么,孩子就照做。
但是,什么是聽話?家長讓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這是聽話嗎?不,這是家長馴養的一個傀儡,而不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
早教方式分析
家長讓孩子聽話,其實最終目標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少制造麻煩。
首先,家長別怕孩子犯錯,孩子都是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長大的。
其次,讓孩子聽話,不如讓孩子明白,什么是規則,用我們的寬容,讓孩子沖擊規則。
比如,孩子忘了什么東西,我們應該將"你怎么又忘了"換成"你忘了什么";
比如,孩子把書扔地上了,我們應該將"你怎么又不聽話,亂扔書"換成"哎呀寶貝,你最喜歡的書掉了,來讓它回到書架上吧"。
批評、責備,只會給孩子壓力,寬容地提醒、引導,會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明白,什么是規則。
孩子在尊重中探索到的規則,便是他已經承認的規則,他以后順從他人、聽老師的話、聽老師的話,也會"有智慧"地聽,而不是盲目地聽。
Boshe博舍托育,總部設立于帆船之都-美麗的青島,十余年早教經驗和對嬰幼兒托育市場的關注,于2019年綜合國際托育理念加上中國嬰幼兒身心發展特色成立Boshe博舍托育品牌并自主研發出一套完善的沉浸式養育體系,正式開放全國市場合作,全面賦能0-3歲嬰幼兒托育行業,完善的嬰幼兒照料和保育體系進行融合,致力于打造國內0家庭式全托教育品牌、賦能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