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爸爸媽媽,從懷孕的那天起就想著胎教,孩子一出生,我們就想著要如何教育,當然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在三歲之前,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正確的引導,可能就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在這個時候,可能很多問題,我們會給孩子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不知道社會是什么樣子,只知道釋放天性,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去注重敏感期的培養。而孩子在三歲之前很多人會說,家長教什么可能孩子都是抵觸的,因為孩子根本聽不懂。那么針對于孩子,我們就掌握一些要領了。
,3歲以前的孩子不是要你去教他怎么做,而是要給他示范怎么做。
也許很多人把教理解成為去說教去教育,其實斷不如我們去給他做示范,尤其是一些小孩子,可能我們和他說很多事情他完全聽不懂。甚至家長在和他說很多問題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家長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最簡單的中國的孩子見面會說你好兒。國外的孩子可能會說哈嘍。這就是語言環境給孩子帶來的,這也是因為每一天家長都在和孩子做的一個行為,每天見面我們可能會揮揮手說你好,所以孩子就學會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
作為家長,想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習慣,那么我們不如模仿著孩子一樣的口吻想一想,我們的那些童真都去了哪里?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當孩子穿鞋子穿反的時候,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鞋子去給孩子做示范。穿反了以后走路是什么樣子的。讓孩子感受到正確和錯誤有什么樣的區別。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一定是說教,我們可以用示范的方式,有的時候更有效果。尤其是3歲的孩子,這個時候他還在用他自己的感知去模仿著周圍的一切,而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在內部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能夠模擬出一個非常積極的環境出來。這樣才會有利于他未來的生長。
第二,3歲的時候注意他的性格培養。
很多人說這個年齡段培養孩子性格是不是太早了,孩子這個時候除了會笑,就是會哭,其他的情緒他好像都表達不出來。其實在我們看來還是非常簡單的情緒。他只不過可能會哭會笑,但實際上這也是他內心情感的釋放。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摔跤了會哭的問題上,可能有很多家長會說,孩子哭的時候不理他,一會兒就好了,但是也有很多家長可能會上前去哄孩子,會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痛了,還有一點害怕是嗎?媽媽也這樣過不要怕,當你去安慰孩子的時候,和孩子有了共情力,這個時候孩子會接受你的情緒,你也會影響他,孩子就學會了如何去處理事情,也知道了情緒應該如何去表達。
不要看孩子很想和他說話,可能聽不懂,但是也有些家長就覺得不耐煩,大吼孩子哭什么哭,不要哭了,這樣給孩子留下的只能是害怕和恐懼。孩子長大的成長過程中留下的陰影可能會很多。所以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家長對他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要有一個什么樣的好性格。
第三,3歲的孩子,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他。
也許作為一個大人現在去理解一個三歲的孩子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比如說家里來了客人,也許我們的孩子會背很多唐詩,或者是會唱很多歌,家長總是想要在人前就給大家表現,但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去表現自己,可能會讓他的內心覺得自己像一個小丑。
我們不妨尊重孩子,可以在家里來客人之前去詢問孩子這些東西是不是他所想要表達的,還是說這些東西他只希望自己學會就可以呢。當我們尊重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非常信任自己的父母,有的時候他可能就會隨著父母的性格而去表達了。這樣比我們沒有讓孩子有時間準備,直接讓孩子去表達要好得多。尊重孩子,孩子才會養成一個非常好的性格,所以在三歲的孩子,我們要注意的事情其實很多。
我們經常說3歲看老,所以說在3歲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是定性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語言,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會影響孩子的,所以在平時和孩子溝通上家長一定要注意,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在家長看來可能無關緊要。可是在孩子看來,也許就是天大的事情,作為家長學會保護孩子,學會尊重孩子。適時的幫孩子掌握方向,也要適時的幫孩子去放開手腳。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